山东社会科学院路遇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代人口发展研究》,其最终成果是两卷本学术专著《中国人口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项成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人口发展历史的全过程,重在考证人口数据,揭示历史人口发展规律,意在为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提供借鉴。
一、着重于历代人口数量的考证,形成了一个令人信服的代代相连的人口数据链,从而展示了中国历史人口曲折发展的大趋势。中国人口的数量,除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统计局有比较科学准确的统计外,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口,由于年代久远,特别是频繁的战争动乱等原因,使户口统计资料大量散失,因而残缺不全。加之古代户口统计是以赋税征收为目的,因而既有很多无赋役负担的户口不在统计之内,更有大量为逃避沉重赋役而逃亡匿籍的户口或被豪强地主占为私附的大量人口不在统计之内。古代人口的统计多不能全面地反映当时人口的实际情况,甚至还有缺代现象。为了对中国历史人口数量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更近于实际的了解,作者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情况,运用多种考证方法对各朝代建立初期的人口基数和峰值人口,都作了具体考证。特别是对秦朝以来20多项重要时刻的人口数据,都以大量的事实为基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作了全面考证,得到了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人口数字,从而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上能准确反映各个历史时期人口发展变化的数据系列。
二、通过对中国人口历史发展变化的研究,揭示了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规律。作者在这部书中揭示了中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口发展的特殊历史规律。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波浪起伏缓慢增长的态势,是中国封建社会人口数量变化的一条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只是到了近代才有所改变,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另当别论。
三、研究表明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人口的发展中,经历了四次民族大融合之后而逐步形成的。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这里,人口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十六国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尽管十六国末,少数民族人口已超过汉民族人口,但最终还是融入了汉民族之中。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到了隋朝长江中下游的“獠民”、“蛮民”也与汉民族融合。在唐宋两代,融合进程一直没有间断过。元朝时期,中华大地上的民族成份又一次复杂化。西北各族的“色目人”,原金朝统治下的女真人、契丹人、渤海人等北方民族,以及作为统治者的蒙古人,实现了大融合。其后的明朝、清朝以至民国,民族大融合继续发展,频繁的文化交流,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大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新中国成立之后,实行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国历史人口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比较深刻的理论阐述。①关于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关系,内容极为丰富,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所呈现的基本特点也会有差异。中国历史人口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决定于历史上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落后。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社会内部的矛盾经常引发战争、饥荒、疫病等,给人口增长以巨大的抑制作用。人口在历史上对经济发展又起着促进或延缓作用,从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人口和经济的运动往往表现为大起大落的波浪式发展态势,正是封建社会中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否相适应,人口发展是促进还是延缓经济发展这种客观过程的生动反映。②关于战争与人口发展。中国历史时期的战争,对人口的发展起着双重作用。首先是战争对人口增长的抑制作用。其次是某些战争对人口发展又有促进作用的一面。③关于人口政策与人口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促进人口增长的政策,也有限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中国古代社会多数朝代所实行的都是旨在增殖人口的政策。当前中国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则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决定的。④关于生育文化与人口发展。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适应封建经济、以多男生育为特征,其核心是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文化,在中国历史人口的发展中产生过重要作用。但是,在今天却成了计划生育工作的最大思想障碍。建设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以生育稀少为特征的、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社会主义新生育文化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⑤关于生存环境与人口分布。影响并决定中国历史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自然环境条件及社会环境条件两大因素。不过,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自然环境是长期的,起决定作用的。现在中国的人口分布,基本上与目前各地自然环境资源所能提供给人口所需的生存环境相适应。